《狂飙》几个孩子的悲惨结局,藏着原生家庭的千万种不幸 发布时间:2023-03-06 15:22:15 |
高开疯走的《狂飙》,实在太让人上头了,忍不住一口气刷完了全集。这部剧,不仅剧情跌宕刺激,全员演技在线,而且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、立体的,好人也有缺点,坏人也有温情。虽然是扫黑除恶的主题,但剧中也暗藏着许多对教育的警示。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:“一个人的性格特点、人生三观、思维方式,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,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。”每个孩子身上,都会带着家庭的印记,会刻着父母的影子。无论是高启强的狠辣,高启盛的疯魔,还是高晓晨的叛逆,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从他们的童年里,看出一些端倪。他们的结局,也揭示了原生家庭的种种不幸,值得父母深思。 高家兄弟:缺爱的孩子,很容易走上极端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一句话:早年不被善待的孩子,长大后你别指望他会善待这个社会。任何人碰到他们,都是灾难。这句话,说的就是高家兄弟。大哥高启强,本是一个老实善良的卖鱼小贩,13岁扛起家庭重担,起早贪黑,省吃俭用,终于把弟妹供养成了大学生。可后来却一步步放弃了底线,成为只手遮天的黑帮大佬。弟弟高启盛,智商超群,名校毕业,本该迎来光明灿烂的人生,可他偏偏贪婪成性,不走正道,涉黑、贩毒,成了杀人不眨眼的“冻鱼杀手”。他们的犯罪之路,看似是被命运捉弄,被现实所逼,但其实和早年的成长经历脱不了干系。 小时候,家里很穷,连一碗猪脚面,都要三个孩子分着吃。高父又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,爱酗酒,爱打牌,还家暴,回家动不动就打老婆打孩子。直到高启强13岁的时候,父母因车祸去世,他们成了孤儿。有网友说,在这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,能走出来是幸运,走不出来才是常态。因为他们的整个童年,从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。因为极度缺爱,他们活得战战兢兢、谨小慎微,性格也自卑、偏执、阴暗,所以只要尝到一点“甜头”,就很容易坠入罪恶的深渊。犯罪学里有句名言:基因装上子弹,性格瞄准目标,环境扣下扳机。最初的他们,并不是恶人,而只是两个渴望爱渴望依靠的孩子。正如托罗斯所说,世界上从来没有坏孩子,多的是缺少爱的孩子,不被当作人看的孩子。 有儿童认知行为专家曾根据多年经验指出,大部分的网络成瘾、暴力习惯、抗拒父母、积郁成疾的孩子,都有一个共同特点,那就是父母给予的爱不足。心理学上有个“爱的空杯”理论,孩子的杯子空了,心就会干涸而死。儿时的陪伴、家庭的和睦、稳定的情绪,这些都是我们不断给孩子续杯的过程。当孩子心中被爱填满,才能生出阳光和温暖,越过黑暗,走过荆棘,战胜一切困难,向上向善。 李宏伟:恶的不是孩子,是坏透了的父母 哲学家柏拉图曾说:“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,决定了他后来往哪走。”李宏伟就是一个被父亲李有田亲手带坏的孩子。李有田身为村长,表面憨厚老实,大公无私,实则笑里藏刀,阴险歹毒。和高启强谈项目合作时,他故意让李宏伟带着一群混混搅局,自己唱白脸,儿子唱黑脸,结果儿子和高启盛结下梁子。为了报复高启强,他指使儿子利用患有精神疾病的李青,去绑架高启强的孩子。在得知警察安抚了李青之后,李有田又去抢走了李青的药物,强迫他停药,而李宏伟就带着同村人去找李青喝酒,把他灌醉,怂恿他去绑架。李宏伟横行霸道,坏事干尽,还染上毒品,而李有田不但没有阻止和教育,反而觉得欣慰:“死小子,坏的像我。”最后,李宏伟惨死在高启盛的“冻鱼”之下。 其实,不是李宏伟太坏,而是李有田太恶,李宏伟不过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牺牲品罢了。 知乎大V@青雀曾经说过一段话:“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一张白纸,映射的是家庭的模样。他们没有道德的标尺,所有的行为准则,都来自家庭的示范。没有天生就该善良的孩子,只有没有做好表率的大人。”近些年,孩子违法犯罪的新闻越来越多,年龄也越来越小,偷窃、抢劫、强奸、杀人。比起孩子的不知悔改,更让人气愤的是大人们的不以为意。为了帮孩子开罪,他们满口谎言,妄图狡辩,拒不道歉和赔偿。孩子与恶的距离,中间隔的其实是父母。就像人民日报所说的,很多教育问题,看似出在孩子身上,其实“根”在父母。你自私,孩子必定恶毒;你狡猾,孩子必定奸诈。如果自己就是个混蛋父母,又怎么要求孩子成为好孩子呢? 《狂飙》已经大结局,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是永久的。孩子成年后,种种被扭曲的思想和行为,其实早在儿时就埋下了深坑。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,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。我们的每一次思考、自省和成长,其实都是在给孩子种善因、修福报。愿所有孩子,都能在爱和阳光下成长,守住善良,收获幸福。共勉。 ——摘自微信公众号男孩派 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