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>特色板块>>心灵驿站

“你很聪明,就是不努力”,这句话毁了多少孩子

发布时间:2023-03-06 15:24:27

心理学上,有一个著名的“标签效应”。讲的是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时,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标签形象一致。而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,被外界贴上“聪明但不努力”的标签时,他们会误以为:聪明大于努力,要是努力了还学不好,那“聪明”的标签就会被“笨”取代。这一点,在韩国的一部独幕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女主丹菲是个自以为是、消极度日的高三学生。因为数学不好,她直接破罐子破摔放弃了学习。甚至到了高考那天,因无法承受重压而选择缺考。看到这里,有网友会觉得她太过无理取闹:为什么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,会逃避现实,而不愿接受挑战呢?剧中,丹菲的回答戳中无数家长痛点:“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拼命努力过,我害怕全力以赴后还是失败。”孩子的心声不被听见,外界的各种赞许就成了一种镣铐。有很多孩子,都有过和“丹菲”相似的经历。他们风轻云淡地说着过往,却在身上留下了自卑的烙印。有孩子会为了可笑的骄傲,故意偷懒,掩饰“努力却依然不能取得好成绩”的真相;也有孩子沉浸在“我很聪明”的错误认知中,不敢迈出挑战新事物的第一步。就像有人说的:“一种思想如果进入心中,就会盘踞成长。”父母越是鼓吹“聪明论”,孩子在被要求努力时会越不主动。让孩子懂得努力的必要性,远比让他们接受“标签式”夸奖更重要。

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,是思维模式

拉开孩子差距的,到底是什么?为了找到答案,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·德韦克教授做了一场实验。她让一群孩子进行智力拼图,难度逐渐递增。随着实验的推进,最初看不出差异的孩子逐渐形成两种类型。第一类孩子,在拼图失败后,会责怪自己,并且用“记性不好”、“越来越迷惑”作为理由,选择放弃。第二类孩子,则与之相反。他们会在挑战失败后,坦然面对,并且用“喜欢接受挑战”、“可以再成功一次”,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。在之后的40年中,她一直在追踪这些孩子的成就,研究思维模式与成败之间的关系。最终得到结论:那些具备“成长型思维”的孩子,会越挫越勇,更容易成功;而陷入“固定型思维”的孩子,会拿“能力不足”或“运气不好”当借口,趋于平庸。

培养成长型思维,才是鼓励和引导孩子的正确方式

成长型思维,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?在一个题为“The Power of Yet”的TED演讲中,我们可以找到答案。演讲中提到,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,会让孩子知道: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,而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。这也印证了成长性思维的 “Yet ”对孩子能起到促进作用的事实。那么,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呢?三个方法,分享给大家。

1. 用“积极对话”代替“贴标签”

“你很聪明,就是学习不用心。”

“这道题做错了,不是不会,就是粗心。”

“平时测试都挺好,一到考试就掉链子……”

这样的“刻意引导”,经常出现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场景中。最后换来的,却不是孩子认真学习的改变,反而会让他们认为自己不努力也能变优秀。而孩子的自我认知,大多以父母的评价作为参考。当父母给他们贴上“聪明”的标签时,孩子也会逐渐停止对未知的探索。那么,如何在孩子犯错时进行正确地沟通呢?心理学上的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给父母指明了方向:用具有积极能量的赞美与孩子对话,会让他们获得社会支持,更加自信,从而努力达成期待。因此,比起给孩子贴上“聪明”的标签,告诉孩子“只要努力你也能行”,更能让他们取得进步。

2. 用“暂时不行”代替“就是不行”

在网上看到芝加哥一所高中的毕业考核,很有意思。那里的学生在毕业时,如果有成绩没达到标准,就会显示“暂未通过”,而不是“不及格”。这么做的绝妙之处在于:

学生不会用全盘否定的方式面对失败,而会继续努力争取下次通过。同样的道理,父母在孩子考砸后,告诉他们“困难只是暂时的”,远比指责孩子“不用功”更能产生积极影响。而积极地对话,也会让孩子在曲折的经历中获得成长。

3. 用“夸奖付出”代替“强调天赋”

上周去表姐家做客,她给我讲了一个“奇怪”的现象。她说,以前侄子上小学时,学好加减乘除都费力。如今上了初中,成绩是直线上升,学习都很少让她操心。我向她讨教经验,这是怎么做到的。表姐满脸笑容地说:“转变一下鼓励方式就行了。”原来,之前侄子表现不佳,她都是鼓励侄子说“你是天赋型选手”;后来学习了育儿知识,才开始把这种夸奖放到努力过程上。她现在会夸侄子“你今天又掌握了一个公式”、“你这次考试又进步了一名”,而侄子也会在得到正面反馈后,更加享受努力的过程。

可见,夸孩子聪明,并不能激励孩子上进。有智慧的父母,一定是注重夸奖孩子努力的过程,如此才能让他们用成长性思维面对失败。

——摘自新东方家庭教育

 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